特約作家/神楽坂雯麗
最近筆者穿戴了大約一年多的進口品牌夏季騎士手套,在每天頻繁穿脫跟風吹日曬雨淋之下,終於壽終正寢,拇指部位破了個指尖可以直接穿過去的大洞。雖然這項不受歡迎的「改善」讓操作觸控螢幕的效率達到百分之百,但顯然已經不再有保護作用,於是筆者就開始物色一副新的車用手套。
就在這時,筆者想起自己原本就有一副「進口品牌」手套,而且全新未用,從以台幣100元在台中的跳蚤市場意外購得以來,已經躺在箱底幾近二十年,卻始終提不起興致戴上它⋯⋯。
那就是在老遊戲玩家群體中惡名昭彰的「紅白機最惡周邊機器」——威力手套(Power Glove)。
當然,任何神智正常的重機騎士都不會考慮穿戴威力手套去跑北宜公路;這玩意連超級瑪利歐都難以控制,戴著它騎車根本是拿(自己與他人的)性命開玩笑;且不說它還只有右手,假如真戴著這玩意上路而發生什麼奇怪的意外,別說登上新聞或爆系公社,今年度的達爾文獎大概就非筆者莫屬了。絕對會紅到全世界。
有關威力手套作為紅白機的週邊產品有多麼糟糕,或許不需要筆者多寫一篇文章來敘述。大部分人對於它的主要印象,應該都來自憤怒電玩宅2006年拍攝的《Powerglove》評測影片,筆者也不例外。
而它雖然有著正面挑戰當時既有遊戲控制介面常識的熱情,但受到技術的限制,實作的結果顯然與預期想達成的效果相去甚遠。「不管用」是大多數體驗過威力手套的玩家對它僅有的印象,也是全然正確的結論。
然而,地球上當然也有這樣一小群人,他們熱愛威力手套——無論是那儘管廉價但非常八〇年代的橡膠外型,或者佈滿程式設定按鈕,充滿「科技感」的手把部分,除了拿來當作《女神轉生》系列主角的Cosplay道具之外,他們不但四處蒐集威力手套,將其妥善收藏、修復,還努力地想要為這個志向遠大、野心勃勃但表現卻完全不及格,在21世紀裡為它找到新的生存方式及意義。
在他們眼中,威力手套並不只是三十年前曇花一現的,令世界各地「幸運」得以購得的兒童們失望、傷心(以及疼痛)不已的失敗紅白機周邊而已。
有如今正值中壯年的玩家宣稱,「威力手套啟發了他」,每天戴著心愛的威力手套搭乘地鐵;有敏銳的藝術家利用威力手套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現代藝術品;有電子音樂愛好者,看上了威力手套那非常廉價,又一望及知來自前網路年代的科技造型,將它改裝成可以用來演奏電子合成樂的數位隨身樂器;當然,也有將威力手套改頭換面、全面升級,以藍芽、陀螺儀、無線網路等現代科技取代八〇年代威力手套引以為傲的超音波感應技術,讓威力手套搖身一變成為優秀的無人機體感控制器。
非常諷刺的,顯然在這款起先受到熱烈期待,後來遭到世人唾棄的週邊產品不再被大多數人安裝在紅白機上之後,它的價值才逐漸浮現。
威力手套在紅白機上不管用。但在可預見的將來,威力手套將會是史上唯一有人專門為它募資拍攝一部紀錄片的「紅白機周邊」——而且他們早已成功。這些威力手套愛好者們「拒絕接受威力手套的死亡」,同時試圖為他們所熱愛的威力手套,以及圍繞著這款失敗產品所形成的次文化現象大力宣傳。而這竟全然來自於一個早已被消費者、市場宣判死刑的古老遊戲周邊,即使你不是懷舊遊戲愛好者,也要為之驚嘆。
這部內容涵蓋遊戲科技、藝術、音樂與各種次文化現象的紀錄片《THE POWER GLOVE.》募資成功,並已在2017年推出——可想而知並沒有正式的中文版本發行。英文無礙且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前往電影官網(超連結:https://thepowerofglove.com/)一探究竟。
威力手套的真正「威力」,或許在脫離紅白機擴充插槽三十多年後,才正要顯現。